——《论慧能》作者哲学家彭富春教授专访
北京时间2017年9月9日20:00—22:00,哲学家、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导彭富春先生通过移动互联网,在全球未来论坛微信群、良知万里行、顶级讲堂千聊直播间接受专访,畅谈其新著《论彗能》的核心精神、创作缘由、意义价值等,并与网友互动,解答了读者最观注关心的问题。
一、嘉宾演讲环节
彭富春:
大家晚上好,很高兴与大家讨论《论慧能》相关的问题。我写作《论慧能》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我自己有一个写作计划,就是对中国传统的基本经典进行解读,我以前已经出版过《论国学》、《论老子》、《论孔子》,现在出版这本《论慧能》。我认为理解中国的古典思想,或者论国学最根本的就是这三本书——《论语》、《坛经》和《道德经》。
那么,对于禅宗的研究,我觉得国内学界的研究,当然都有它非常值得肯定的地方,比如说我们有些法师,就是有些比丘或者是比丘尼,他们研究《坛经》很多是注重它的宗教的教化功能,讲些故事。这个对于宣传禅宗的思想、慧能的思想是很好的。另外,我们有批学者对《坛经》的版本,对于它的文字、语义,以及它的哲理进行了研究,这样也不错。但是,我觉得需要对它的思想整体进行研究,一方面是从禅宗、慧能本身的文本出发,另外一个是超越中国传统思想的研究,从整个哲学或者说从世界哲学、西方哲学的角度来对它进行研究,这个对我启发最大的是铃木大拙和海德格尔。
我们知道禅宗在我国虽然有非常悠久的历史,但是把禅宗引入英语世界或者说西方世界,最重要的一个人物就是日本人铃木大拙,他英语很好,他最伟大的贡献就是把中国唐宋禅宗的思想用英文写作,介绍给西方。我当时在德国研究的海德格尔,他对禅宗的理解实际上是读了铃木大拙的著作。他曾经有一句很有名的话,大意是铃木大拙想说的话就是他想说的。同时还有非常有意思的事情是什么呢?佛教和禅宗非常注重“空”这个词,而海德格尔一反西方的传统,他研究存在的真理,他研究存在,但是他觉得存在就是虚无。大家一般认为“虚无”是个否定词,是消极意义的。但是他觉得“虚无”这个词并非否定,也并非消极,应该说比一切积极的、肯定的东西更有意义。这个词,他认为就是佛家和禅宗所讲的“空”。“空”并不是指一无所有,“空”代表着存在本身生生不息的本性。
我自己基于这样一个思想的背景,我刚才说过,一个是基于我们中国对禅宗尤其是六祖慧能《坛经》的研究,另外一方面是基于铃木大拙、海德格尔这批人的研究,因此我就对禅宗六祖慧能《坛经》进行了一个重新的解读,这种解读并不只是传统意义上的那种语文学的解释,而是解放在慧能《坛经》中的根本思想,而且让它去适应我们这个当代,适应我们这个世界。
我这本书主要是这么一个结构,跟我当时研究老子的《道德经》、孔子的《论语》是一样的,首先是翻译它的原文。我使用的这个原文是宗宝本的,宗宝本大家都觉得不是最原始的版本,但它是影响最大的一个版本,而且这个版本可以说是最全面的、完整的,不仅记录了慧能自己的讲法——他对佛法的讲解,同时还记录了他接引学人的一些深刻的洞见。在这样一个版本的基础上,我对它进行了白话的翻译。
大家可能就会提出一个问题,慧能《坛经》的这个白话翻译是不是很简单呢?其实不简单,因为这里面有两个方面的障碍,一个是慧能《坛经》是唐代的语音,到宗宝本也到了元代,所以这样一个古代的语言,变成现代汉语,需要有语法、逻辑、修辞上的转换,我是力图用一个比较完美的现代汉语去翻译它。这是翻译过程中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古汉语向现代汉语的转换。第二个就是很多是佛教的语言,如何把它变成哲学的语言。现在很多人有时候望文生义,容易用一个现代汉语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去翻译一个古代汉语乃至翻译一个佛教的语词,但这一点非常危险,很可能它就是错的。
这个是我翻译的一个内容,可能我觉得有点费劲,但是我觉得最重要的还不是这一点,而是在于第二个解释、解析的部分。我举几个最典型的例子,象这个神秀的诗“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然后是慧能的诗“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或者是:佛性本清静),何处惹尘埃”。这个就需要对它的每一个字词,对它的思想关联,对它的核心思想进行一个辨析。这个是我与一般研究《坛经》的学者、佛教人士不一样的地方。
在这样一个翻译和解析的基础上,我对慧能的这个文本进行了一个综合性的重构,这就是我最后的一部分叫论述。我们现在对《坛经》的研究,一般是对它进行问题的个别研究,比如说什么是“佛性”、什么是“有”,什么是“无”,什么是“净土”,什么是“人间佛教”。但是,我这本书,对它进行了一个整体的研究,这个也是我目前所看到的各种各样对《坛经》的研究不一样的地方,我这个整体研究有个五、六万字吧,应该说是以慧能《坛经》文本,要多出两到三倍。
在这样一个研究的基础上,我提出了“存在禅”这样一个概念,这个并非标新立异,这个存在禅如果用英语来表达就叫做“Zen of Being”。这个“存在禅”的提出是针对前不久圆寂的净慧法师提出的“生活禅”,这个“生活禅”来源于太虚法师讲的“人间佛教”,“人间佛教”也就是慧能法师讲的“心灵禅”的现代演绎。但是我觉得禅宗的特点是心灵的宗教,是无神的心灵的宗教,而且说宗教也不太妥当,应该是关于心灵的智慧。在中国传统,在儒道禅当中,它是跟儒家、道家不一样的地方,也可以说跟基督教不一样的地方,但是它有它的局限。这个局限就必须走出心灵,所谓的走出心灵,就是说不只是致力于心灵本身,并不是说心灵不重要,心灵还是非常重要的地方,但是禅宗要在现代社会、在当代世界获得一个新的形态的话,它必须不只是一种关于心灵的智慧,它还必须是关于语言的智慧、关于存在的智慧,所以我就提出一个所谓的“存在禅”。在这个意义上,我们就可以把传统的禅宗,由心灵走向语言、走向存在,走向我们整个世界的方方面面。
我这本书的核心思想认为禅宗是一种智慧,也就是说禅宗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理解的宗教,也不是我们所讲的一种艺术,也不是哲学,而是一种亲证的智慧,也就是我们每一个人学习禅、研习禅,自己可用自己的身心体会的一种智慧。人一旦获得这种智慧就可以了解自己是谁、世界是谁,因此通透自己和世界,由此可以获得解脱,得到大自在、大自由。这才是禅宗最根本的东西,所以说禅不是禅定。
这也就是我在这本书当中,论慧能不是用的恩惠的惠,而是用智慧的慧。我们一般的说法都是叫惠能,过去有种穿凿附会的解释,说是他能惠及他人,对他人有布施,同时说他有能力做佛事,说当时他出生就给他取了这个名字。但是大家知道惠(慧)能是他的法号,并不是他出生时的名字。那么,我觉得真正代表慧能的不是布什而是智慧。这里最重要的是注意两个方面,一个是我们知道在大乘佛学当中叫做六度,六度当中有布施与般若,般若也就是在佛教当中的独特智慧,是高于布施的。另外一方面在于,慧能在他的各种讲法和接引学人的过程当中他最强调的禅宗般若是智慧而不是布施。所以我觉得慧能这个名字虽然可以把它作为恩惠的惠,也可以作为智慧的慧,我是选择把它作为智慧的慧,因为他一生讲法,传播的是关于般若智慧,宣扬的是禅宗智慧,而不是宣扬大家怎么去布施——就是我们讲的身布施、法布施、财布施,不是讲布施这些东西。
那么大家就会问,慧能讲的这个智慧,佛教讲的这个般若,究竟讲的什么东西呢?我把它提炼为四句话,一方面是慧能讲过的,另一方面是我在慧能的基础上生发出来的。这个智慧,在我这本书的扉页,我把它提炼为四句话:第一句叫做“心色如一”,第二句叫做“空有不二”,第三句叫做“以心造色”,第四句叫做“凭空化有”。我觉得这是慧能讲过的,但是当时有些他没有把它说出。那么,现在我对他的思考,把他没有全部说出的话完整地说出来,又赋予时代新的意义。什么叫做“心色如一”呢?心就是人的心灵,色就是心之外的一切万事万物,也就是存在者。这个用现代哲学的语言来表达,也可以说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是讲的《坛经》认识的第一章。
第二章是讲的是心的戒定慧。我们知道戒定慧是佛学和禅宗的三学。这个戒,是“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这个“定”一般讲的是禅定,讲的是心定于一处,就是我们讲的“三昧”。这个“慧”,主要是讲佛教和禅宗一种独特的智慧,就是关于万法为心、万法为空这么一种智慧。慧能讲的戒定慧,与一般人讲的戒定慧,是不一样的,他都归于人的心性的戒定慧,不是一种外在的,而是一种内在的戒定慧。这是第二章。
第三章主要是讲心的迷误。这个迷误主要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外在的迷误,一个是内在的迷误。外在的迷误就是著相,慧能讲的佛法,以及他写的偈颂,都叫做无相颂,他是反对著相的,一切著相的东西,他认为都是虚妄的,这是来源于《金刚经》的一句话。第二点,他也注意反对著空,就是一方面执著于外相是不对的,另一方面执著于这种虚空也是不对的。所以,要反对执著于相,对内要反对执著于空。这是第三章。
第四章主要讲的是心的三无。因为慧能把他的佛法,前面我们讲过无相,实际上他最重要的有三无:无念、无相、无住。其中,无念在三无当中最重要,为什么最重要呢?是因为禅宗关注的是心,人的根本在于人的心念,他自己讲无念就是要无邪念、有正念。
第五章主要讲自心佛与净土。讨论佛究竟是什么,我们知道佛有三身——法身、报身、化身,但是他讲三身都在于人的自性本身。他除了对佛进行解释之外,还有一个净土。我们知道净土就是纯净的国度,就是讲的极乐世界。他觉得纯净的国度并不在于一个距离现实世界、东方世界遥远的西方世界,净土就在人的自心,就在人的心灵本身,真正的净土就在于人纯洁的心灵。除此之外,他主要讲真正的学佛修道不在于到庙里去,不在于出家,不在于去当一个比丘、比丘尼,就在于我们真正能够生活在现实世界当中,在红尘滚滚当中来修炼自己。
第六章主要讲禅与当代智慧。第一个我讲的是禅的边界,因为我们讲的禅一般指心灵禅,我在前面说过,禅必须走向语言、走向现实。第二个我是分析了当代的现实与思想,正如我一贯指出的,当代思想有三个主义是要注意的,第一个是虚无主义,第二个是技术主义,第三个是享乐主义。这里面,我们就提出很多解决方案,比如法律的、道德的、宗教的、哲学的。那么作为一种所谓的宗教形态,作为禅宗,它能够对此提出什么解决方案。第六章的第三个部分,我就提出新的禅宗智慧,这也是我在前面给各位说过的新的禅宗智慧,应该不光是关于心灵的智慧,也是关于存在的智慧、语言的智慧。
这是我关于这本书的基本内容的介绍,这本书按道理应该很早就出版,但是因为印刷厂的缘故,当中出现了技术故障,所以现在我才拿到样书。估计一周以后,我可以大量收到这部著作,我们有缘的网友到武汉大学有机会可以得到这本书。
另外还有一些网友、我的读者、同学比较感兴趣我现在的写作计划。是这样的,关于中国古典思想,我更愿意用中国古典思想称谓我们现在所讲的国学。我除了《论国学》之外,还已经出版了《论孔子》、《论老子》、《论慧能》,马上要出的下一本书就是把这三本书的论述部分合成一本,就叫做《论儒道禅——关于<论语><道德经><坛经>的文本分析》。这样一本书出版之后,我要在儒道禅的基础上,写作主要以我自己的思想为主的一本书,叫做《论大道》,论大道包括论存在、论真理、论智慧,也就是把我一贯所主张的欲望、技术、大道或者说智慧做一个系统、细致的阐述。
我所做的这么一个工作,也可以给大家说一下,因为有很多网友知道,我原来在德国留学,专门做海德格尔研究的。我研究海德格尔的时候,我很关注海德格尔对中国思想的兴趣,海德格尔尤其在他中晚年,对东方思想是很有兴趣的,一个是对老子、庄子,另外一个是对禅宗。他跟我们中国的学者萧师毅一起翻译过老子《道德经》,因为他不懂汉语,主要是萧师毅把它翻译成德语以后,他进行讨论和修改。另外一个,他对禅宗的兴趣,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他读过铃木大拙的一些著作,同时他也见过一些比丘和比丘尼,其中他应该见过泰国的一个比丘,同时也见过我们国家台湾的晓云法师,晓云法师后来在台湾创办了华梵大学,他专门跑到德国去跟海德格尔讨论过。所以说,海德格尔的视野是很开阔的,他一方面对希腊传统、对基督教传统、德意志传统都有深入细致的研究,也弘扬了现象学和解释学,也关注过分析哲学,所以他视野很开阔。另外一方面,他对东方的传统,刚才讲的道家和禅宗,他也是在他的语言能力范围内也是有深入的了解的。所以,当时也就促使我,究竟是继续研究海德格尔还是研究中国的思想,经过跟我的博士导师,还有跟我的硕士导师李泽厚讨论,当然主要是我自己的决定,回国以后,一方面出版了关于海德格尔的著作,关于美学之外,主要的工作就是对于中国传统的最核心的三本经典——就是《论语》、《道德经》和《坛经》进行解读分析。现在我给大家做一个广告,我的《论国学》这本书出版之后,已经被韩国立项翻译成韩文,也是找我们中国的国家社科基金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已经立项,现在这个英文版将很快拿到美国出版社的正式合同,同时俄文版也在进行之中。
我觉得对中国古典思想的研究,最主要的是要回到我们中国思想的根源,但仅回到根源是不够的,复古、崇古是没有任何前途的。这样一个回到中国古典思想,一定又要让它走向现代、当代,走向现代、当代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走向中国和世界的现实,同时我们还要走向当前中国和世界的思想。在这两个基础上,才能使我们中国古典思想——儒道禅真正的发扬光大,才能真正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精神支柱,也才能真正成为我们的精神家园。
二、专题访谈环节
徐治道:问题1、彭老师,祝贺您的大作《论慧能》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留意到人民网、央广网等媒体上有文章对您这部新著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与推介。请问您这部著作的核心思想与学术贡献是什么?
彭富春:第一个问题就是讲我这本有什么贡献,一是对《坛经》进行了翻译,再一个就是解读,最后对它进行了总体的重构,并且提出了“存在禅”。其核心思想就是“心色如一”、“空有不二”、“以心造色”、“凭空化有”,强调心性的伟大的创造性的力量。
徐治道:问题2、佛教传入中国后宗派较多,影响大、流传广的代表性人物与经典文本也有不少。您选择禅宗、慧能、《坛经》进行考察研究、重新诠释的学理考量与个人偏好等因由都有哪些?
彭富春:第二个问题就是为什么选禅宗,这里我想强调一下佛教传入中国到唐代的时候,至少有天台、华严、唯识、禅宗四大教派,但是后来传承下来的只有禅宗。当然,禅宗在我们现代生活当中又有新的变化,因为我们现在都知道也跟净土合一了,还有密宗之类的。但是,真正能有中国智慧的,回到人的内心的、人的心性的,只有禅宗,禅宗是最具创造性的。所以,这里必须强调,只有禅宗才是真正具有中国创造性的智慧。
徐治道:问题3、《坛经》与《论语》有些类似,都是言行事迹记录,都由弟子编撰完成,都成为传世经典。您认为这是偶然的巧合吗?
彭富春:第三个问题是讲《坛经》与《论语》有些类似,都是关于言行事迹的记录。的确是如此,我们知道古代的经典基本上都是老师的言行由后来的弟子记录的,比如《论语》也是这样。
徐治道:问题4、《坛经》在流传过程中出现了不同版本,您这部著作用现代语言忠实地翻译了《坛经》全文,请问您选择的是哪个版本,为什么?
彭富春:第四个问题讲《坛经》有不同的版本,最早的版本是敦煌本,后来还有惠昕本,还有其它本,如法海本,只有宗宝本是流传最广泛的。为什么选择宗宝本?有人说宗宝本不是慧能说的,这个也是实话,应该说是慧能及其弟子的言说,但总体思想是慧能的核心思想。我们研究经典文本,主要是看它的效果史,象坛经的敦煌本是没什么效果史的,只有宗宝本是最具效果史的。
徐治道:问题5、《坛经》各品之间的内在关联是什么,目前这样的编排顺序是最理想的方案吗?您最重视哪一品,理由呢?
彭富春:第五个问题是讲《坛经》各品之间有内在关联吗?它肯定是有内在关联的,从自叙品到付嘱品,编成了十章,这个也是后人编纂的,自叙主要是讲自己的出身,求法的来由,一直到附嘱品讲他的圆寂。如果说哪一章最重要?我认为它哪一章都重要,但是非要讲十品当中慧能思想最重要的,一个是般若品,再就是机缘品。般若品是他讲关于什么是禅的智慧,机缘品是他遇到各种各样不同的人,针对各种各样对禅宗、佛、心性的理解,他提出了一些回答。
徐治道:问题6、您认为慧能思想的核心与框架是什么,这一思想能得以发扬光大的原因有哪些?
彭富春:第六个问题讲慧能的核心思想,就是我们讲过的明心见性。慧能核心思想的当代意义,就是强调心灵的作用。
徐治道:问题7、您在新著中说:“作为智慧,禅宗在历史上显示了其伟大的生命力。但禅宗也应该与时俱进,面对当代世界的问题,说出新的智慧话语。这样一种新的禅宗的智慧将赋予禅宗新的名字:存在禅。”请问当代世界的问题有哪些,与传统世界的根本区别是什么?“存在禅”的要义是什么,如何因应解决这些当代问题?又为何使用西方哲学基础性范畴“存在”来界定命名这样一种新的禅宗智慧?
彭富春:第七个问题讲存在禅的问题,我在前面已经说过禅宗是关于心灵的宗教,但是禅宗在后来的发展过程当中,就走向太虚法师所讲的人间佛教,净慧法师所讲的“生活禅”。但是我觉得如果只是把禅宗局限于人间和生活,还是有所狭隘,因为这还不是关于诸法实相、关于存在者、存在的真理,当然这点可能大家会说这是借鉴了西方海德格尔的语言。的确是如此,因为我还想不到有个比这个更能让大家理解的语词。当然,你也可以说是世界禅、现实禅,都可以。存在禅,关于一切存在者、关于存在的智慧。
徐治道:问题8、我们知道在《论慧能》出版之前,就中国智慧场域而言,您已经陆续出版了《论国学》、《论老子》、《论孔子》等著作。能否给我们概要介绍一下您这一系列著作致力于建构当代中国新智慧话语系统的整体构想与理论框架?《论慧能》一书在这一思想版图中的位置与功能是什么?
彭富春:第八个问题讲我的写作计划,我写过《论国学》、《论孔子》、《论老子》、《论慧能》,这个系列主要是我关于中国思想的理解,儒道禅是与西方不同的智慧,西方基督教是一种神性的智慧,儒家是关于社会、道教是关于自然、禅宗是关于心灵,这三者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变成了一个自足的整体,但是它遇到现代社会之后、遇到西方社会之后,必须有所改进,必须有所突破。慧能主要是在心灵的角度,这些都必须要打破它自身的边界。
徐治道:问题9、我们知道您留学德国,师从存在主义哲学创始人海德格尔晚期弟子博德尔教授,获得哲学博士学位,您的博士论文《无之无化——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于1998年由欧洲科学出版社出版,很快就成为研究海德格尔的经典著作之一。您是如何从研究海德格尔转向研究中国智慧的?您如何看待学界对“以西律中”的批评?您认为在当代中国新智慧话语系统建构中该如何处理西方哲学与中国智慧的关系?能否透露一下在《论海德格尔》、《论国学》、《论老子》、《论孔子》、《论慧能》出版后,您的下一部著作计划是什么?
彭富春:第九个问题,我想强调我虽然从德国研究海德格尔回来研究中国的儒道禅,但是我并没有力图用西方的话语体系和思想框架来研究中国的东西,这是我深恶痛绝的。所以,在我研究儒道禅的著作当中,大家可以看到很少使用所谓的唯物论、唯心论、主观论、客观论、还有现象学、解释学这些术语,我是力图从中国思想本身,找出它的一种深层的可能性。下一本著作,我在前面已经说过了,要把《论孔子》、《论老子》、《论慧能》把这三本书的论述部分集结成一本书,叫做《论儒道禅》,并且要写一个序言。这本书完成之后,我可能要写一本《论大道》,就是我主张的欲望、技术、大道(智慧)的游戏,这个可能要花一到两年时间。
三、网友互动环节
吴睿:问刚才老师讲到慧能的无相论,那么现在佛教的偶像崇拜与慧能的无相是否冲突?禅宗到底有神还是无神?
彭富春:我现在解答一下各位微友的提问,慧能是讲无相论,现在佛教讲偶像崇拜,这个当然是不符合慧能思想的。但是,我们要注意宗教或思想智慧对不同的有不同的随机说法,大知识分子他一句话言下即悟就可以了,对一般的老百姓可能还需要偶像崇拜。禅宗肯定是无神的,不是有神的;但是我们现在的寺庙把无神变成了有神。
刘红色:问感谢彭老师的精彩分享,刚才您提到禅宗必须走向现实,那么禅宗对治国理政有哪些积极意义?在世界思想中,禅宗的亮点是什么?
彭富春:刘红色提的问题很有意思,我倒觉得这个不是一个思想的问题,而是一个现实的问题。我们知道西方是个基督教的传统,他们是有神的。西方对禅宗感兴趣就在于它是无神的,禅宗如果说它是一种宗教的话,它是一种无神的宗教。
Steven:问老师,您在之前的论著里有提到“思想居于作为语言之道的家园的道路是唯一的,也即是祈祷。 ”在禅宗的体系里您是如何理解这个“倾听大道”的祈祷的呢?谢谢。
彭富春:这个问题也很好。我们强调语言最根本的是祈祷,祈祷是什么呢?是人自身的语言向道的言说,向他祈祷、向他倾听,向他对答,使人的语言回到道本身。禅宗的祈祷很独特,是一种无声的祈祷,在禅定当中回到般若智慧本身,回到一种思想般若。当然要考虑到现在中国佛教的发展,净土中讲的南无阿弥陀佛,也就是皈依赞美无量光无量寿,实际上也是一种独特的祈祷形式。
LI:问彭老师,禅宗有言「言语道断不立文字」,但在思想史上却留下大量文字语录。您如今提出将禅走向语言与存在,与以往传统的言说不同在哪里?
彭富春:LI提的问题,“言语道断不立文字”,禅宗我们知道一开始不立文字,后来变成了不离开文字,这个必须要考虑到禅宗史,后面有莫造禅、文字禅,它有各种各样的形态,其实它们都是凸显了慧能精神的某一个方面,把它走向极端化和绝对化。其实,慧能既不拘泥于文字,也不反对文字,应该是这样,因为文字具有陈述性,还具有指引性,对于禅宗真正而言,像佛经这样一种文字,它是具有指引性的,指引去明心见性。慧在能很多地方讲明心、言下即悟。
RenJx:问彭老师好!大乘佛教中,最根本的是“真如心”、“真如自性”,“真如”离言离体,离体相用,是禅宗核心。那么,最根本的“真如”与“心灵”是什么关系呢?个人觉得二者不是同一事物,还请彭老师解惑。
彭富春:这个问题提得很好,真如,真如自性,用现代哲学语言来讲,就是存在的真理,它的真实本性。真如心是人自身的真识这个意思。那么,如何通达万事万物存在的真实本性呢,只有通过人的真如心。所以,真如心是通往真如的唯一道路。
Josie宇:问彭老师,您好!请问您将“心”理解为“思维”,那么请问您所指“思维”是理性思维,还是不思维的思维,或者说直观?
彭富春:这个问题提得很好,我们知道心和思维,这里存在对思维做何种理解的问题,我们过去把思维分成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心自身超出了感性和理性的分别,更不是计算、算计,它是直接能够对存在本身、存在的真理本身,或者说禅宗讲的万法本身,能够直接体悟证悟顿悟的,是这么一个心。
蓉儿:问老师,听课后“禅、悟、语言、存在禅、亲证的智慧”这些词还在耳边萦绕,体悟它们内在的逻辑。又记起老师说“对外不执着于相,对内不执着于空”。期待拜读老师的书。
彭富春:我刚才讲的禅、悟、语言、存在禅、亲证的智慧,所有这些东西要注意,禅宗的禅,不是禅定,不是我们经常说的打坐。禅是讲的智慧,这是禅宗讲的禅跟一般讲的禅不一样的地方。他觉得打坐也很重要,但最根本的是你需要有智慧,用印度的梵文讲就是般若智慧。这种般若智慧就是空性的智慧,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那么禅宗慧能一个最主要的思想在什么地方呢?他把这种东西变成心灵的智慧,心的智慧。要把握这一点,把握禅宗的钥匙和奥妙。
晓玉:问禅是无的宗教?
彭富春:禅宗不是无的宗教,是关于空性的智慧,空讲的是无我和无常,无我讲的是万事万物没有固定的本性,无常是讲变动不居的、变化无常的。与此相关,道家主要讲无和不,儒家讲有、讲仁义礼智信。这里最主要要对“无”进行解释,无并不是一无所有,禅宗讲的无,是讲的无我、无常。
Fran?ois:问请问彭老师:对禅宗而言,心与世间万法是如何沟通的?唯识宗对此心流变的种种样态的研究与禅宗的顿悟是否可以相互补充?
彭富春:禅宗慧能引用的佛经说法,心生则诸种法生、心灭则诸种法灭,讲一切万法不离自性。在心与万法的关系当中,心是起决定作用的,所有万法的呈现,它的改变和创造,依赖于心。
Fran?ois:问彭老师可以讲讲这趟特殊的旅行中有哪些具体的经历让您印象深刻?
彭富春:我虽然过去去过五祖寺,去过他得法的地方,也去过他传道的地方。但这次又花了一周的时间,去他老家也就是圆寂的地方,到他出生的地方,还有广州的光孝寺,还有怀集,这些地方都去看了一下,感受特别深刻。这次追思慧能之行,最大的感受就是慧能是一个佛,慧能是一位凡人,他超出了俗人,直接与佛合为一体,这就是我的真实感受。
菩提子:问彭老师实修过禅吗?
彭富春:刚才讲禅定,就是说一个讲是修身的禅、禅定、打坐,我想说每个人都可能有这个经验,我也有这个经验,这是没有任何疑问的,但是慧能讲的这个禅,更多是心的修炼,所以无念、无相、无住。
红耳朵:问想问问彭老师如何把禅宗的思想运用到生活中,如何让今天那么多为生活所累的有抑郁症的人能打开心结?
彭富春:禅如何应用到日常生活当中,最根本的禅是讲的智慧,禅的智慧是什么呢,就是洞察诸法实相,也就是说知道一切存在者的真理,如果具体化说就是知道自己和世界的真实情况,这就是禅。禅并不玄妙,禅并不是说要你去打坐、要你去喝禅茶、写禅字、唱禅歌、听禅曲、跳禅舞,那些东西倒不是真正的禅,是故作姿态的一种搞法,与禅的大道是风马牛不相及。
RenJx:问请问老师,您刚才说“存在禅”可以说是一切存在事物的禅,或现实禅。“一切存在事物”是由无明熏习“真如”后,由因缘和合而产生的各种“相”。它呈现为“空有不二”中“有”的一面,但其自性是“空”。这样一来,“存在的禅”和“现实的禅”会不会更侧重“有”的一面?
彭富春:这个主要强调存在禅不只是主张修心,修心是需要的,但最根本的,除了修心之外,还要对心之外的万法也要去修,这才是对的,否则,禅宗只能退避到心灵这个狭隘的领域,它就变成对现实世界的一种躲避、回避。存在禅是要求禅从心灵走向世界。
附:
一、嘉宾简介
彭富春,哲学家,武汉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63年生于湖北省沔阳县(现为仙桃市);1979-1983年学习于武汉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85-1988年学习于中国社会科学院,师从李泽厚教授,获哲学硕士学位;1991-1997年学习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师从海德格尔晚期弗莱堡弟子博德尔教授,获哲学博士学位,是武汉大学历史上第一位留德哲学博士。1998年起任武汉大学教授,并兼任国内多所大学教授。
主要研究美学的一般理论、德国现代哲学(海德格尔)以及中国古典思想(国学)。主要著作有:
《论慧能》(人民出版社,2017年)
《论孔子》(人民出版社,2016年)
《论国学》(人民出版社,2015年)
《论老子》(人民出版社,2014年)
《论海德格尔》(人民出版社,2012年)
《美学原理》(人民出版社,2011年)
《论中国的智慧》(人民出版社,2010年)
《哲学美学导论》(人民出版社,2005年)
《哲学与美学问题》(武汉大学出版社,2005年)
《漫游者说》(武汉大学出版社,2011年;百花文艺出版社,2002年)
《无之无化——论海德格尔思想道路的核心问题》(上海三联书店,2000年;欧洲科学出版社,1998年)
2001年被选入教育部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2002年荣获教育部全国人文社科优秀著作二等奖。2003年荣获宝钢全国优秀教师奖。2004年被选入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二、新著简介
《论慧能》(人民出版社2017年8月版)创造性地对慧能的思想及其代表性著作《坛经》进行了新的诠释,图文并茂,语言优美,以清晰明白的方式阐发出深刻的哲理。
《坛经》,一名《六祖法宝坛经》,是中国佛教禅宗创始者、禅宗六祖慧能的传法记录,在中国哲学史上发生了深远影响。《论慧能》基于《坛经》原文,对其进行了忠实的现代汉语翻译,译文注重了语法、逻辑和修辞的完美表达。
其次,对于《坛经》各品做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不仅阐释了各品的核心思想,而且揭示了其内在关联。
再次,在解读《坛经》的基础上,富有新意地重构了慧能思想的整体。
最后,还指出了慧能思想的边界,分辨了其死的东西和活的东西。
作为智慧,禅宗在历史上显示了其伟大的生命力。但禅宗也应该与时俱进,面对当代世界的问题,说出新的智慧话语。这样一种新的禅宗的智慧将赋予禅宗新的名字:存在禅。
它不仅只是人的心灵的智慧,而且也是包括了心灵、语言和存在的智慧。事实上,人的现实生活就是心灵、语言和存在不可分割的统一体。在这样一个统一体中,欲望、技术和大道从事着生生不息的游戏活动。人在此游戏中成为人。新的禅宗智慧将为欲望、技术和大道的游戏提供新的指引。
三、人民网新闻报道截图
四、央广网新闻报道截图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找传世散人服 » 《论慧能》作者哲学家彭富春教授专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