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崛起

  九天开出一成都,万户千门入画图。

  草树云山如锦绣,秦川得及此间无。

  周太王以“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故名成都

  地处四川盆地西部,青藏高原东缘,东北与德阳市、东南与资阳市毗邻,南面与眉山市相连,西南与雅安市、西北与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接壤;东部为龙泉山脉和盆中丘陵,中部为成都平原,西部为邛崃山脉;成都市内水系西南部为岷江水系,东北部及东南部属沱江水系。锦江、府河、沙河从城区穿流而过

  1950年代初,成都成为全国重点建设的三个电子工业基地之一,在城市东郊陆续兴建了一批军工企业,这也是成都最早的现代工业。1964年开始的三线建设,在成都兴建了一大批大型国有企业,彻底改变了成都以农业和第三产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奠定了成都第二产业的基础。同时在三线建设时期,正式确立了西南地区以成都为电子工业、航空航天、通信、交通工业中心,重庆为重工业、军工、机械工业中心的分工,这样的分工一直影响至今。

  移民

  第一次大移民,是秦灭巴蜀、统一六国后,秦王徙六国贵族、商贾大户和囚犯于蜀地,持续近百年。第二次是三国时期刘备入蜀后的大移民,第三次大移民则是元末明初和明末清初的两次“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

  第四次大移民,则是抗战时期大量人员随国民政府迁到大后方四川,成都是重要的安置节点之一。第五次大移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由于“三线建设”,有大量的工人、技术专家、学者和党政干部由东部地区迁来成都,包括二野西南服务团和军眷、18兵团大量山西籍军眷和上海、辽宁数以十万计的干部、工程师、技术工人及其家眷。

  发展

  2021年地区生产总值达1.99万亿元、增长8.6%,常住人口超过2000万、跻身超大城市行列,天府国际机场建成投运、成为全国第三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本土世界500强企业实现零的突破,在蓉世界500强企业增至312家,17项事关成都长远发展的重大事项被纳入国家“十四五”规划纲要,成都在国家战略全局和全省发展大局中的位势能级加快提升。西部(成都)科学城、天府兴隆湖实验室、天府永兴实验室正式挂牌,国家川藏铁路技术创新中心开工建设,成都超算中心进入国家序列。建设践行新发展理念的公园城市示范区总体方案编制完成。

  202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左右。其中,三次产业增加值分别增长2%、6.5%和7.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5%;进出口总额增长8%;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7%;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增长7.3%、8.2%;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9.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3左右;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率不低于81%,森林覆盖率达到40.5%;公园城市大美形态有力彰显,高质量发展特质更加鲜明。

  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加速成网,续建地铁10号线三期、13号线一期、17号线二期、18号线三期、19号线二期、8号线二期、27号线一期、30号线一期及轨道交通资阳线(S3线)等9个项目。

  新开及优化接驳地铁的公交线路20条。

  建设环城生态公园主题特色园2个、川西林盘10个。

  .新(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80所,增加学位8万个。

  历史

  先秦至秦汉

  在夏代纪年早期阶段甚至更早的时期,地处成都平原的古蜀国已形成了较发达的青铜文明,成为了华夏文明的重要源头和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据记载,古蜀国共有五个朝代,先后定都于瞿上(今成都温江区)、郫邑(今郫都区)、新都、广都。春秋末期(约公元前4世纪),第五世开明王把都城迁至成都。据《太平寰宇记》记载,城名借用西周建都的历史经过,周王迁岐“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之典故,因名成都,相沿至今,成都也因此成为中国乃至世界罕见的自建城起便未改名称的城市。有人认为成都为古蜀地名音译词。有一种说法将“广都、新都、成都”合称为“古蜀三都”。如今成都平原有很多古蜀国的文化遗迹,如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鱼凫古城遗址、望丛祠等,地处成都市区的金沙遗址则是古蜀文化发展的一个巅峰。

  古蜀国是秦国统一天下过程中首先攻取的对象,秦惠文王为此准备多年,并开辟了由秦入蜀的石牛道(即金牛道)。

  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借巴国、蜀国互攻之机,派司马错率军沿石牛道入蜀,数月之间便攻占蜀地。此后,秦王三立三废蜀侯,终置蜀郡,郡治成都县即设于原蜀都成都。

  前311年,秦国张仪按首都咸阳建制修筑成都城墙,筑有相并的大城和少城;成都据此也成为中国有确切史料记载的最长时间城址不变的城市。

  前256年,秦昭王任命李冰为蜀郡郡守,任内他主持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成都平原从此沃野千里,“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谓之天府”。经过数十年经营,成都在秦末便取代关中平原获“天府之国”之称,而这一美誉一直延续至今。

  汉代的成都,经济已相当繁荣,织锦业尤其发达,成为朝廷重要的贡赋来源。于是朝廷在成都专门设置锦官管理,并在成都城西南建造“锦官城”;“锦官城”、“锦城”由此成为成都的别称。

  汉平帝元始二年(2年)时成都人口达到7万6千户(约35.4万人),是当时人口最多的城市之一,与长安、雒阳、邯郸、临淄、宛城一并成为汉朝六大都市。

  汉景帝后元三年(前141年),蜀郡太守文党在成都建立了世界最早的地方官办学堂“文翁石室”。汉代成都的文学艺术也达到很高的水平,成都人司马相如、扬雄、王褒皆为汉代最有名的文学大家。

  前汉时,全国共分为十四个州刺史部监督机构,其中在雒县(今四川广汉市)置益州刺史部,刺史部后迁驻成都。

  东汉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公孙述在成都自立为帝,国号“成家”,改益州刺史部为司隶校尉,以蜀郡为成都尹。

  后汉建武十二年(36年),东汉大司马吴汉在经过五年征战之后最终攻陷成都,成家灭亡,在成都重新设置益州刺史部。

  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朝廷接受刘焉的建议,改各州刺史部为拥有实际招募士兵和指挥权的州牧,刘焉则为首任益州牧,设治所于绵竹,

  汉献帝初平五年(194年)迁驻成都。当时的益州刺史部是西域胡人兴贾经营之地。

  三国两晋南北朝

  蜀汉章武元年(221年),汉中王刘备在诸葛亮等人的辅佐下称帝,继承汉统,沿定国号为汉(史称蜀汉,亦简称蜀),改蜀郡为成都府并建都于此。这一时期,形成了曹魏、蜀汉、孙吴三国割据鼎立的局面。成都的农业、盐业和织锦业在这一时期得到较大恢复发展,发展成蜀汉最大的城市,是蜀汉政权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

  蜀汉炎兴元年(263年),魏邓艾、钟会率军进攻蜀汉,蜀汉后主刘禅在成都投降。益州刺史部为魏所占。

  西晋时,益州刺史部分为益州、梁州二州,成都继续为益州治所。

  西晋永安元年(304年),氐人李雄攻陷成都,后自称成都王;

  光熙元年(306年),李雄在成都自立为帝,国号大成。

  东晋咸康四年(338年),李寿改国号为“汉”,史称成汉。

  永和三年(347年),成汉为东晋桓温所攻灭,成都重新成为东晋所领的益州。

  宁康元年(373年),前秦攻取梁、益二州,成都并入前秦疆土。

  公元383年淝水之战后,前秦瓦解,东晋将领桓冲趁势于太元十年(385年)收复益州。

  东晋义熙元年(405年),参军谯纵叛乱,占据巴蜀之地,建立谯蜀政权,自称成都王,而后又向后秦称藩,被封为蜀王。

  义熙九年(413年),东晋太尉刘裕以朱龄石为帅征伐谯蜀,攻克成都,谯纵自杀,谯蜀亡。

  南北朝时期,益州先后受南朝的宋、齐、梁和北朝的西魏、北周共5个政权的统治,成都一直该是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间萧齐武帝以萧鉴为益州刺史,主张德化,不采镇压前朝宗室的政策,成都恢复安定,成为“西方之一都”。

  萧梁时期,益州刺史邓元起、萧纪先后治益州,内修耕桑盐铁之政,外通商贾远方之利。

  公元548年侯景之乱后,承圣二年(553年),西魏军攻入成都,益州并入西魏疆土。北周其间,宇文宪曾为益州刺史,深得蜀人欢迎。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成都地区的史学家和史著多有盛名。来敏、谯周、陈寿、常宽、常璩、李膺等著述颇丰,传世的则有《三国志》和《华阳国志》。这一时期,佛教在成都地区得到了很大发展。

  隋唐五代

  隋开皇元年(581年),益州为隋所辖;

  唐太宗贞观元年(627年),改益州为剑南道,治所位于成都府。

  隋唐时期,成都经济十分发达,文化非常繁荣,是当时全国四大名城(长安、江都、成都、敦煌)之一,人口仅次于长安和洛阳;由于经济繁荣,到中唐时有“扬一益二”(扬州第一,成都第二)之称。隋唐时期成都的造纸和雕版印刷术水平和工艺很高,朝廷曾规定国家图书馆的书必须用成都造的麻纸来抄写。“蜀绣”也在此时成为全国三大名绣之一,“蜀锦”更被视为上贡珍品,产量全国第一。唐代成都文学家云集,大诗人李白、杜甫、王勃、卢照邻、高适、岑参、薛涛、李商隐等都曾旅居成都。

  唐天宝十五年(756年),唐玄宗为避安史之乱逃至成都,改益州为成都府,后再升成都府为南京,此为“南京”一词在历史上之首次出现。

  唐文宗大和四年(830年),南诏倾国之军力攻入成都外城,掳掠了大量工匠去,后撤退。

  唐僖宗广明元年(880年),唐僖宗为避黄巢之乱军,也曾逃至成都,并在此停留四年。唐代成都开发了摩诃池、百花潭等旅游胜地;唐太宗贞观年间在城北建造了建元寺,唐宣宗大中年间改名为昭觉寺,时至今日仍被称作“川西第一禅林”。

  后梁开平元年(907年),蜀王王建自立为帝,定都成都,国号蜀,史称前蜀。前蜀初年,王建励精图治,开拓疆土,兴修水利,注重农桑,实行“与民休息”的政策。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由于拥有沃地千里、丰饶五谷的成都平原,前蜀的经济、文化得到发展,成为了当时的一个强国。

  后唐同光三年(925年),前蜀最终被后唐攻灭。

  后唐应顺元年(934年),时任西川节度使孟知祥自立为帝,建都成都,建立割据地方政权,国号亦为蜀,史称后蜀。孟知祥之子孟昶颇能励精图治,境内很少发生战争,维持了近三十年和平。他在成都城墙上遍种芙蓉,成都由此有了“芙蓉城”之称,简称“蓉城”或“蓉”,并成为如今成都的官方简称。后蜀的“翰林图画院”是中国最早的皇家画院。

  北宋乾德二年(964年)十一月,赵匡胤发兵攻后蜀,次年正月孟昶投降,后蜀亡,之后宋军在成都的夹城设计诱杀镇压了后蜀的27000士兵。前后蜀时期,成都地区没被卷入中原的恶性争斗,成为当时中国最为繁荣的地区。

  宋元明清

  北宋初期,朝廷在成都设立成都府,为川峡四路的成都府路治所。

  北宋淳化四年(993年),王小波、李顺在成都附近的青城暴动,遂克成都,建立大蜀政权。当年五月,宋军攻陷成都,起义失败,成都府被降为益州。

  宋徽宗重和元年(1118年),益州再升格为成都府。南宋时期是成都在古代历史中最为兴旺的时期,其经济占全国的比例很高。

  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成都府路的人口有110万户,大概549万人,其中成都府地区的人口有四十万户以上。当时成都的丝绸业规模扩大,品种繁多,每年成都上交丝绸商品,占全国各地上交总数的70%以上。赵宋时期,成都城东西南北都设有专门的蚕市、药市、花市。由于商业发达,

  成都在宋真宗天禧五年(1021年)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宋仁宗时,在成都设官办交子业务,由官府公开印刷、发行“交子”。成都地区的文化十分发达,在全国都很有影响,以苏轼、苏辙兄弟为领袖的蜀学独树一帜。

  宋元战争中蒙古军两次攻破成都,大肆烧杀后,确立对成都的统治。

  元朝政府在成都设置四川等处行中书省,民间俗称“四川省”。

  1363年,明玉珍率军攻占了全部的四川省诸路,成立明夏,都重庆路。

  明洪武四年(1371年),明军攻灭明玉珍所建大夏政权于重庆,后在成都设四川承宣布政使司。明太祖封第十一子朱椿为蜀王,成都城市中心的子城被拆毁,新建蜀王府城,今人称其为“皇城”。

  天启元年(1621年),奢崇明趁明朝与后金作战之机反明,杀巡抚徐可求,史称奢安之乱。十月进围成都,达102天。

  崇祯十七年(1644年),张献忠率军攻入成都,自立为帝,国号大西,称成都为西京,随后张献忠在蜀地屠蜀,而成都也被屠城并遭到较大破坏,直到满洲八旗攻入四川。

  清顺治三年(1646年),成都全城被张献忠焚毁于战火之中,在随后的近十年间南明军与清军一直在四川一带攻城略地,导致断绝人烟,后来的三藩之乱也造成了四川人被杀害,因此当时四川布政使司的治所曾迁往保宁府阆中。

  顺治十五年(1658年)之后,清廷实施“湖广填四川”,成都逐渐恢复生机,省会也又迁回成都。清沿明制,设四川布政使司于成都。皇帝另简派四川总督、成都将军驻成都。

  同治二年(1863年),太平天国将领翼王石达开率兵攻入四川,在攻打成都时遭到失败,后来清军诱俘之,在成都城内科甲巷将其凌迟处死。

  光绪三年(1877年),四川总督丁宝祯创办四川机械局,是成都城市经济近代化因素出现的标志。

  1895年五月初五,成都爆发“成都教案”,成都民众因受谣言影响对洋人多有成见,焚毁外国教堂、教会医院。

  中华民国时期

  清宣统三年(1911年)6月,保路运动在成都发起,时任四川总督赵尔丰镇压民众造成的“成都血案”引发民众起义,这直接导致了辛亥革命的总爆发,以致推翻满清统治。

  同年11月27日,立宪党人蒲殿俊在成都宣布四川独立,成立大汉四川军政府并担任都督。

  民国元年(1912年)3月12日,成都之大汉军政府与重庆之蜀军政府合并为四川军政府,军政府驻成都,尹昌衡任都督。

  民国三年(1914年),北洋政府通令在成都设置西川道,领成都、华阳等31县;后废道复省,成都仍为四川省会。

  1919年,五四运动消息传到成都,掀起成都学生运动高潮。

  1921年,成都、华阳两县合并为市,成立市政筹备处。

  1922年,市政筹备处改名为市政公所。此时,四川大学、华西协合大学等一些现代教育机构在成都设立。

  1928年,正式改市政公所为市政府,国民政府遂置成都市为省辖市并继续为四川省省会。

  由于川军派系混乱,成都在民国元年(1912年)至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间陷入了长时间的军阀争夺时期。

  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川军军阀刘湘在蒋介石支持下,与刘文辉爆发争夺统治权的战争,刘文辉由成都败走西康雅安,刘湘任四川省主席,成为四川最大的实力派。

  1935年至1937年,刘湘又与蒋介石争夺四川统治权,蒋最终获胜。

  1937年中国抗日战争爆发,中国沿海沿江各类工矿企业、高等学校和文化团体纷纷内迁至四川,成都成为中国大后方。如中央陆军军官学校(黄埔军校)于1937年迁至成都北较场,一直到国民党败退出大陆前没再变更校址长达11年,是该校在大陆培训学员最多、校址未变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又如南京金陵大学、金陵女子文理学院、山东齐鲁大学、南京中央大学医学院于1938年前后分别迁到成都华西坝,华西坝后被称为大后方之“天堂”,香港大学医学院也于抗战时期迁于成都正府街办学,上海光华大学迁于迤西光华村,成为现在西南财经大学的前身。

  1944年6月15日起,轰炸日本本土的美国飞机从成都及其附近多个机场出发,出击900多架次,为抗日战争作出杰出贡献,在中华民国政府迁台前,成都是美国在远东最大的空军基地。

  1949年,国共内战末期,中国国民党将中华民国政府从南京迁往广州、重庆后,迁至成都。

  中华人民共和国

  1949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成都

  1949年12月10日,蒋介石携其子蒋经国,从成都飞往台湾,而成都当时是中华民国在大陆控制的最后一个大城市。同年12月2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驻成都,原四川省被分为东、南、西、北四个行署,成都成为川西行署区的驻地。

  1950年7月,将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设置的14个区调整为8个区,以序数命名;设温江专区,属川西行署区。温江专署驻温江县。辖温江、郫县(驻郫筒镇)、崇宁、彭县、新繁、新都、成都、华阳(驻中兴镇)、双流、新津、崇庆、灌县等12县。

  1951年8月,成都县、华阳县部分区域划入后,又调整为6个区;将新津县划归眉山专区;原属眉山专区的大邑县划入温江专区。

  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撤销各行署、恢复四川省建制后,成都市一直为四川省省会。撤销成都县,其行政区域分别并入成都市和温江县、新都县、郫县、新繁县4县(政务院1952年6月21日政齐字第77号批复批准);温江专区辖11县。 西南地区的大区机构如成都军区、成都铁路局等也在成都纷纷成立。“一五”计划时期,成都被确定为全国工业重点建设城市之一,苏联援建中国的156项重点工程中,电子工业占了9项,其中有4项在成都。

  1953年5月,又调整为东城区、西城区、望江区、龙潭区、万年区5个区。原眉山专区所属名山、蒲江、新津、邛崃4县及绵阳专区所属广汉、金堂(驻赵镇)、什邡(驻方亭镇)3县划入温江专区,辖18县。

  1954年将名山县划归雅安专区。

  1955年,龙潭区、万年区合并为郊区(1960年更名金牛区),望江区并入东城区。 此后又相继建立了青白江区、龙泉驿区和黄田坝办事处(区级)

  1956年,交通大学等三所高校电子系内迁成都,组建成都电讯工程学院(今电子科技大学)。

  1958年9月,撤销双流、崇宁县,双流并入温江县;崇宁并入郫县,其他部分并入彭县,灌县。

  1959年9月至文革中期,成都市为中共中央西南局驻地。“文革”期间,成都帮派武斗频繁、动乱持续时间长,是全国最严重的武斗地区之一,社会经济发展遭受了严重的挫折。

  1960年,撤销蒲江、新津、什邡、新都4县,将蒲江县并入邛崃县;新津县并入大邑县;什邡县并入广汉县;新都县并入新繁县;温江专区辖11县。

  1962年恢复双流、蒲江、新津、什邡、新都5县,温江专区辖16县。

  1965年7月,撤销新繁县划归新都县。撤销华阳县划归双流县。

  1967年5月6日,国营132厂发生震惊全国的大规模武斗事件,时称“五六事件”。该厂造反派和保守派职工发生冲突,当场死亡数十人。“文革”十年同时也是三线建设全面铺开的时期。

  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西南地区进行了三线建设,中共中央西南三线建设委员会的办公机构设在成都。三线建设在西南地区的全面展开,带动了成都各项事业的发展。尤其是大批重要工厂和科研单位的内迁,极大地增强了成都的科研和经济实力。

  改革开放后,成都迎来了新一轮的发展机遇,逐步发展成为中国西部特大中心城市。在城市改革方面,成都以其西南中心的城市地位在改革开放全面发展的1984年被国务院批准为综合体制改革试点城市,成为全国最早开始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改革试点、放权发展县域经济的城市之一。

  1970年温江专区改称温江地区,地区驻温江县,辖温江、郫县(驻郫筒镇)、灌县、彭县、什邡、金堂(驻赵镇)、广汉、新都、双流、新津、蒲江、邛崃、大邑、崇庆等14县。

  1976年将温江地区的双流县、金堂县划归成都管辖。

  1981年四川特大洪水,成都受灾严重,其中安顺桥在洪灾中被冲毁,数十人坠落。

  1983年,实习市领导县体制,撤销温江地区,温江地区12个县(温江、郫县、灌县、彭县、新都、什邡、广汉、新津、崇庆、邛崃、蒲江、大邑)并入成都市。8月,广汉、什邡由成都市划转德阳市。

  1988年5月,灌县撤县并更名为县级都江堰市。

  1989年2月,国务院批准成都成为计划单列市。

  1990年9月4日,国务院批复将成都市东城区、西城区和金牛区调整为锦江区、青羊区、金牛区、武侯区和成华区。

  1993年11月,成都市确定为国家综合配套改革试点城市,率先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撤销彭县设立县级彭州市。

  1994年,成都市与其他15个城市确定为副省级城市。撤销崇庆县设立县级崇州市。撤销邛崃县设立县级邛崃市。

  1996年5月,成都高新区开始托管行政区域,形成一个计划单列的准行政区。

  2001年11月15日,撤销新都县,设立成都市新都区。

  2002年4月14日,撤销温江县,设立成都市温江区。

  2004年全市乡镇改革工作会议后,全市共有14个区(市)县(不含五城区)开展了调整优化乡镇行政区划工作。调整前,全市共有318个乡镇,其中:镇247个、乡71个;经过调整,全市有乡镇(街道办事处)240个,其中,增加了街道办事处13个(不含增挂牌子)、镇减为200个、乡为27个;此次调整中,全市共撤并乡镇78个。调整前,全市乡镇平均规模为人口2.4万人、面积37.5平方千米。调整后,乡镇平均规模达到人口3.2万人、面积49.7平方千米。调整前,全市共有1万人以下的乡镇37个,分布在8个区(市)县;调整后,全市有1万人以下的乡镇11个,比调整前减少了26个。龙泉驿区17个乡镇调整为4街办、7镇、1乡;青白江区15个乡镇调整为2街办、7镇、2乡;新都区17个乡镇调整为2街办、11镇;温江区15个乡镇调整为4街办、6镇;都江堰市28个乡镇调整为17镇、2乡;彭州市28个乡镇调整为20镇;邛崃市33个乡镇调整为18镇、6乡;崇州市34个乡镇调整为19镇、6乡;金堂县24个乡镇调整为19镇、2乡;郫县19个乡镇调整为15镇;大邑县27个乡镇调整为17镇、3乡;蒲江县19个乡镇调整为8镇、4乡;新津县16个乡镇调整为11镇、1乡。

  2007年6月,成都市与重庆市同时获批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2008年的汶川大地震中,成都部分市县损失惨重,全市共4388人遇难,其中90%以上集中于西北部的都江堰市和彭州市。

  2009年,中央文明办授予成都市“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2010年9月25日,《国务院关于同意四川省成都市政府驻地迁移的批复》(国函[2010]97号):同意成都市政府驻地由成都市青羊区人民西路迁至成都市武侯区锦悦西路。

  2011年,大部分区域位于成都的四川天府新区规划获四川省批复,

  2013年12月1日,四川天府新区党工委、管委会托管双流县部分街道(镇),又形成一个计划单列的准行政区,标准名称为成都市天府新区,也称作天府新区成都直管区。

  2015年12月3日,国务院(国函[2015]207号)批复同意撤销双流县,设立成都市双流区

  2016年,成都天府国际机场正式动工,同年,机场所在的简阳市由资阳市代管划为成都市代管。郫县撤县设区

  2019年3月,成都获得第31届夏季世界大学生运动会主办权。

  2020年5月6日,成都东部新区挂牌成立。托管简阳市部分街道(镇),第三次形成一个计划单列的准行政区。 6月19日,撤销新津县,设立成都市新津区。

  2021年,成都市辖12个市辖区、5个县级市、3个县,另有3个城市功能区,共161个街道、100个镇;市人民政府驻武侯区锦悦西路2号。

  分别总是在九月 回忆是思念的愁

  深秋嫩绿的垂柳 亲吻着我额头

  在那座阴雨的小城里 我从未忘记你

  成都 带不走的 只有你

  和我在成都的街头走一走 喔…

  直到所有的灯都熄灭了也不停留

  参考资料:成都年鉴、成都市人民政府官网

  如需转载请标明出处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找传世散人服 » 大国崛起

赞 (0)